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至此,国际交流合作被正式确定为高校职能之一。
“十三五”期间,广西民族大学继续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将教育对外开放作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主动对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规模质量。

2019年1月7日,学校党委书记卞成林到印尼丹戎布拉大学进行访问。

2019年5月23日,老挝代表团来访我校。
积极拓展合作伙伴关系
2016年至今,学校先后与30所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伊朗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500名校,学校的境外合作院校已达170余所,遍布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
稳定开展学生出国留学工作
学校依托校际合作关系,不断丰富学生出国留学平台与渠道,为学生出国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五年来,学校共组织近2700名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留学,规模稳定,留学目的国遍及欧美亚三大洲。
继续做好来华留学生工作
学校依托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吸引各国优秀学生到校留学,同时不断加强课堂教育和人文关怀,提升来华留学生对学校、广西和中国的理解认识,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才。
“十三五”期间,学校的来华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来华学历留学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共招收了6100多名来自亚、非、欧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培养层次包括了从语言生到本硕博各个层面,涵盖学校40多个学科和专业。


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学校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拓宽对外渠道,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出国访学和研修,积极服务学术科研团组出国学术交流。2016年至今,学校共有200多个团组、600多人次教职工办理因公出国(境)手续,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
充分发挥引智工作效用
学校通过提升外籍教师和专家的聘请待遇等政策,不断吸引高素质外籍人才来校服务。2016年至今,共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学和科研人员,引进数名外国高端人才(A类),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挖掘国际学术资源,提升国际科研合作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提升科研人才能力,大力提升学校国际科研学术水平。
2017年,学校成立国际科学家流动站;2018年,“东南亚特色生物质资源高质化利用联合实验室”等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以项目形式落户我校,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发展。
通过科技部、科技厅等上级部门牵头的各类引智计划,学校积极引进各层级海外科技人才参与学校科研创新,五年来先后通过“科技部国际杰出青年计划”、“自治区东盟杰出青年入桂计划”等项目引进海外科研人才近10人。
学校大力支持鼓励院系与境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2016年至今,共邀请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名专家进行讲座、报告、研讨等线上和线下学术交流。
学校在“十三五”期间先后主办或举办了“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国际数理统计学会概率统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诉讼法论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等26次不同领域的国际会议、论坛,共计邀请30多个国家近370位专家学者来校参加会议,激发学校科研活力,为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年来,广西民族大学坚持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不断巩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广西民族大学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