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东盟学院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东盟信息发布“三个高地”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学校党委与行政领导下,学院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员工,落实核心建设任务,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稳步推进高端智库建设。
承前启后,夯实发展“三大高地”
“十三五”期间,学院持续努力打造“三大高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需要的东盟方向高端人才培养高地、国际型东盟问题研究高地、权威东盟信息高地。为建成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政策咨询为一体、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智库,学院一直致力于推进培养面向中国-东盟合作和具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东盟视角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围绕东盟问题研究开展创新科研,以高质量的成果为国家、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和咨询,积极搭建东盟各国信息数据库并持续推动东盟信息平台的改革创新。
在高端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方面,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东盟的复合型高端研究人才。自2012年首次招生以来,东盟学院以满足政府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为方向,以质量为核心、协同培养为路径,致力于输出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东盟情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及教学质量,致力于建设“专业基础理论+外语+东盟国家国情+实践”、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十三五”期间,学院不断完善“双导师”制度,加大力度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新设多门东南亚研究相关课程;学院把国际化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与多所东南亚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联合人才培养是合作关系与合作机制,国外专家来校指导学生、学术交流常态化;研究生赴柬埔寨、印尼、泰国、文莱、新加坡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短期进修、学习与访问30多人次;共69名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其中多人赴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就业率达标,就业单位反馈良好,人才培养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在国际型东盟问题研究高地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先后获批“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重点智库”、第二批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东盟研究中心”顺利通过培育期考核,新设中国-东盟地区安全与反恐战略研究院、中国-东盟社会平等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数字文化研究院、中国-东盟金融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和中国-东盟文化与旅游产业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成立10个东南亚国别研究所。科研项目方面,学院共获批国家社科项目5项,省部级课题8项,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项;区内外横向课题12项,资助经费305万元;全院教师发表论文10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和教材16部,研究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积极开展对策研究并向上级相关部门提交咨询报告,被采纳的咨询报告26份,其中17份获省部级单位采纳或省部级领导批示。学院多名教师受聘为广西卫视《直通东盟》等栏目及《广西日报》理论版、东盟版的专家评论员,新华社亚太智库研究员及中国察哈尔学会、《中国-东盟博览》杂志社“东博智库”等高级研究员。
在打造权威东盟信息高地方面,东盟信息平台数据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注重根据现实需要持续推动东盟信息平台的改革创新。《东盟参考》及其新媒体产品的评论文章、访谈视频学术含量增加、影响力扩大。“东盟快闪”线上学术沙龙活动品牌认知度明显提升。
继往开来,奋力推进高端智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中提出,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指导下,推进各领域合作,维护本地区繁荣发展良好势头,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新形势下,国家外交战略和广西作为对东盟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建设需要高水平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国家交流与信息平台建设迎来了发展机遇。
展望“十四五”,学院将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智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广西开放开发需要,以走出去、高水平,承接发展、开放合作为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推动学院聚焦式、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我院将紧扣东盟国别和区域研究,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区域合作的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的人才高地、为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依据的研究高地、权威的东盟信息高地,努力将学院打造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性强的国家级智库。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资助制度,拓展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中国-东盟合作培养研究型、应用型高端急需人才。为进一步提升智库能力和影响力,我院将按照“积极引进,重点培养,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强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加快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继续推进完善智库平台格局。在建设好东盟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等现有智库基础上,继续推进国别研究所实体化建设,形成以国家级、省部级综合研究平台为引领、校级和院级国别区域或功能领域研究平台为主体的智库格局。同时,“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努力形成标志性成果。在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数量等河西指标上,平均实现翻一番的目标,积极推进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文库建设。积极开展学术外交,增加“走出去”和“请进来”频次;聘请东南亚国家皇室成员、国家领导人、资深官员、社会名流、权威研究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兼职研究员,把“中国-东盟高等教育论坛”打造成国际学术会议品牌。探索与东南亚高校或智库联合设立新型科研平台,及时跟进境外时事热点与研究前沿。
此外,学院还将助力科研人员研究方法升级,“十四五”期间争取建成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大数据分析中心。加强与中国-东盟信息港、电子科技大学等外单位和校内相关学院协同。结合政府和企业部门需要建设和完善东南亚国情相关专业数据库。强化《东盟参考》平台的内涵与外延建设,增加东盟信息的咨政参考价值,办好“东盟快闪”在线学术沙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东盟学院前后十年的交汇点,东盟学院将精思力践,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将东盟学院的理想建设成为理想的东盟学院,不负自治区和学校的期望。